1月23日,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的兰山讲堂“学术云宴”第七讲开讲,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应邀以《文明论视阈中的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》为题做了学术报告。报告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宏伟教授主持。

冯秀军以文明论这一最具广阔性、整体性的“全景视阈”切入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论题,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生成、科学内涵、新超越及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,比较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文明理论,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论中的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。冯秀军认为,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“呼之欲出”“正式提出”和“再次强调”三个阶段,分别对应党的十九大报告、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、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和精神。上述文献中关于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的论述内含党的百年奋斗史意义、中华民族发展史意义、世界历史意义,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、深刻、准确地把握,需要依据科学的文明理论展开研究,需要从文明论的视角进行考察。
冯秀军比较了斯宾格勒的西方中心文明理论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论,分别对其进行了评价,得出马克思主义文明论是科学的文明论的结论。马克思主义文明论将人类文明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,把人类历史放在大自然的大背景之下,是一种大历史观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。冯秀军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论的研究方法,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论关于文明时代的特征、文明的发展动力和规律、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共产主义文明等相关内容。

杨宏伟在总结中表示,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,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实际,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责任担当。本次学术报告剖析了中国文明的特殊性,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,并以此为基础对“人类文明新形态”进行了深入探讨,为后续的学术研究从思想方法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了启示。